一、背景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党支部牢牢把握“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坚持时效性、准确性、生动性相结合,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原原本本”进入课堂,“带着温度”走入内心,引领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是立足课堂教学,不断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生态。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打破课堂内外边界,将有限的课堂搬到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改革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与团队考核。通过课堂讲授、师生研讨与作业论文做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授课有温度、课堂有活力。教师党员邓兴军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以“我家这十年”为主题,通过采访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透过青年学生视角以小家反映大家、以个体反映时代。
二是突出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育人新形式。发挥第二课堂独特功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第二课堂,以学生作品为纽带,实现第二课堂主动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各专业社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时间多段、内容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并逐步形成了《我家这十年》系列报道(5期)、《双语诵读经典,传播当代中国》(中英双语,6期)、中法双语“新时代”关键词(4期)、中法双语“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语金句(3期)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双语热词系列(中英双语、中西双语、中徳双语)等学生作品。
三是注重社会服务,不断解锁课程思政育人新场景。立足首都“四个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依托社会服务项目,推广首都非遗文化,加强城市文化对外传播,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师生内心。受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委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以“城市遗产与社区”为主题的双语系列作品在“城市遗产与社区”双语公众号连续发布。
三、成效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党支部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课程思政育人的新生态、新形式、新场景,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的相统一,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新格局,提升了课程思政育人实效。2022年12月,学生团队的《关于提高新时代青年体验红色旅游景区的提案》获评2022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优秀提案奖;在教育部关工委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北京市级评选中,学生团队的《我们创作要有中国独有的东西》和《为教育甘做“拓荒人”》分获征文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邮票匠人魏惠筠》荣获短视频作品一等奖。“城市遗产与社区”双语公众号自发刊以来,共发布学生推文作品26篇,累计浏览量超万次,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四、启示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新格局就是要坚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只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才能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鲜活生动起来,更加深入学部、深入师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