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公开对外
首页   |学习工作交流   |理论学习   | 正文
感恩: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现
发表时间:2013-11-07
 

扬弃传统感恩文化,提炼并建立新型的感恩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这是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需的。

本文语萃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感恩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感恩的对象由注重亲情进一步到关注友情,由注重忠君到关注爱国,由注重圣贤到关注文化传统。

●我们要充分发掘清明这一民族“感恩节”的文化内涵,使清明节成为激发人们的感恩情怀,弘扬民族感恩精神的节日,使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理,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感恩的氛围。

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令人神往。最近三年,我们陕西省每年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期间都要组织开展一次学术研讨会。2007年的研讨主题是“黄帝与中华文化”,2008年的主题是“纪念人文初祖黄帝,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这些主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努力发掘黄帝文化、深刻传承中华文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年确定的“民族感恩”主题,是一个社会精神和意识的命题,也是炎黄子孙需要不断弘扬和光大的课题,通过研讨,必将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道德内涵有更深切的感悟,对传承中华文明有更强烈的责任。

感恩的“恩”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本来意思就是“惠”,而“惠”的意思就是“仁”,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仁爱的精神。

感恩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原则,是礼仪之邦的重要意识,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大戴礼记·礼三本》说,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先祖是族类的本源,而父母是人的本源。古代思想家据此提出,人要“报本返始”、“知恩图报”,知道自己的根源,并有所感恩和报答。

这就是说,感恩的第一层次是对天地的感恩,也即国情、社会之情的感恩。人来自自然、还之自然,人类需要对自然怀有敬畏和感恩心态,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方面做出贡献。这方面,中国古代崇尚泛神论,不仅敬畏和祭祀天地,而且对山川、草木也都怀有敬畏之情。

第二个层次的感恩是对祖先的感恩,也即人类之情、民族之根的感恩。这里包括民族的祖先和宗族的祖先,以民族或国家的祭祀为重。在古代,国家祭典的制作是有严格标准的,《礼记·祭法》上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是中华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开启了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千百年来,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标志。对黄帝的纪念活动表达着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崇尚和认同,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统一性的认同,同时也表达着对民族文化创造者的感念之情,所以才被历朝历代列入祀典。

第三个层次是对父母的感恩,即家族亲情的感恩。孔子论孝道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人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从个人修养到奉献社会的序列,而个人修养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时候以“孝”治天下,“孝”就是感恩。家庭道德很差,恐怕也不能指望他报效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第四个层次是横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恩关系,即人际关系、处人处事的感恩。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主张“仁政”。孟子也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董仲舒讲仁以“爱人”,义以“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重视自律和利他。张载说人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到“民胞物与”(《正蒙》)的高尚境界。这才是真正广博的感恩。儒家讲感恩,不是空洞的,他们要求有经济社会制度的保障,孔子要求利民,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孟子要求保障人民财产,他认为人民有“恒产”则有“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反对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情酷义绝。

“感恩”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现。感恩滋生了传统社会浓郁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能够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与历史形成的这种感恩精神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感恩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感恩的对象由注重亲情进一步到关注友情,由注重忠君到关注爱国,由注重圣贤到关注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同时,感恩意识却逐渐淡漠与缺失,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幼不尊长,子不孝母,学生不尊重老师等等;不能以礼敬的态度善待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缺乏对自然的敬重和神圣感,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摩擦增多,社会公德缺失,社会关系紧张,这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大相径庭。

和谐社会建设,感恩精神是重要的心理和精神基础。认识感恩,才能懂得感恩,就会了解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和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会对自己的身心以及心物的和谐有独特的感受,就不会怨天尤人,只会自强不息,就不会忘记别人的帮助,会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为社会整体利益着想;懂得感恩,就会敬畏自然造化的神圣;懂得感恩,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历史感”(恩格斯语),从而以礼敬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同时也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说过,感恩是崇高的义务,我们反对功利主义的感恩,但是每个人必须怀有感恩的心态,珍惜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学会感恩、珍惜感恩,我们就可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就可以将困难与不完美看作我们反思的契机,进一步凝聚力量、和衷共济、共同奋进。就会更加珍惜先人、先烈开创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才会珍惜今天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民族之追求。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感恩精神,深入研究其丰富的文化意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掘清明这一民族 “感恩节”的文化内涵,使清明节成为激发人们的感恩情怀,弘扬民族感恩精神的节日,使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理,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感恩的氛围。要加强在新时期感恩精神的研究,在扬弃传统感恩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并建立新型的感恩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的干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体现感恩的情怀,做好“人民公仆”,使我们的企业自觉地以社会利益为重,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提倡感恩教育,探索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胡锦涛同志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们要重塑中华民族的感恩精神,纯洁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建设美好、正义、和谐的社会。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仁爱精神推广开来,推行惠民爱民之道,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尊重民权。特别是今天全球正处在金融危机之中,我们要发扬先祖们提倡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同舟共济,共度时艰。希望我们通过研讨获得历史的智慧,更好地构架起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使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得到弘扬与发展! (赵正永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新濠天地xhtd008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邮编:100083
  • 网站管理:网络中心 电子信箱:nic@bcu.edu.cn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 Copyright © Bcu.edu.cn 2004-2011.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