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直接关系办学方向,关系民族未来,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北京高校地处首都,数量众多,影响力大,必须在讲政治上作表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推动高校把中央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督促高校围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严格对标对表,列出问题清单,切实抓好整改。
2.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牢记政治使命,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标准,统一高校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思想认识,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纳入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落实到谋划、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统筹推进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着力增强服务国家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对高校工作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健全师生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决防止和纠正把政治与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政治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
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推动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结合办学特色明确符合党和国家需求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二、坚定政治信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4.抓好科学理论武装。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提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实施专项培训计划、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计划,开展政治理论轮训,引导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理论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工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推动“浸入式”宣讲常态化,引导师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5.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突出政治属性,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引进计划,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配齐建强队伍,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在马言马”,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分批建设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一批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案例教学”,落实“八个统一”要求。强化课程育人作用,每年评选一批“最美课堂”,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6.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切实增强师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严格落实每月1次教师集中理论学习制度,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探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管理,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和心理疏导,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工作精准度,强化辅导员政治引领,强化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机制,做好师生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坚决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压紧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分兵把守、各负其责”的协同机制,研究制定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对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教师引进、合作交流等工作的意识形态管理职责。组织专家围绕热点难点问题集体攻关,推出一批正本清源、批驳错误思潮的理论成果。严把教材政治关,探索教学大纲、教案、教辅材料年审制度。严格落实论坛、讲座、学术沙龙等报告审批制度,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应急处置,重点管好具有新闻舆论和社会动员能力的新媒体。加强党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全程监管,突出政治标准配齐配强指导教师。健全高校防范校园传教和抵御渗透长效机制,严禁在校园进行宗教活动。
三、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8.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进一步明晰议事决策内容、程序和要求。健全党委书记、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
9.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目标要求,配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选优配齐领导班子,注重考察其政治素养与教育理念。做好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大高校与地方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注重把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教育规律、党务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高校。严格落实党组织按期换届制度,高校党委经批准可适当增加常委或委员职数;校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任党委副书记;学生规模5000人以上的市属高校可增加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部委属高校可视情况参照执行;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担任党委常委或不设常委会的党委委员,副书记、副校长一般不兼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强化领导班子成员责任担当,把主要精力放到管理工作上;强化党委常委(委员)意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把党的要求贯彻到分管领域具体工作中。
10.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学校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提高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水平。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运用民主的办法汇集意见、协商的方式增进共识、法治的思维加强管理,善于团结包容,提高领导艺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行“一把手”末位表态,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执行集体决定并及时报告落实情况。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师生工作,走好网上网下群众路线。加强党对学术组织的领导,把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遴选成员的底线要求。
四、提高政治能力,夯实党在高校的政治根基
11.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坚决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有效贯彻执行到基层。健全基层党组织把好政治关、发挥作用长效机制,配强党的委员会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内容和程序,推动符合条件的院(系)党组织书记参加学术组织,保证教师党支部书记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确保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政治方向。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强化企业、学校、医院等附属单位党的领导,规范和加强异地分校、研究院等单位党建工作,打造坚强政治堡垒。
12.突出统战和群团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引导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实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凝心聚力工程,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联谊交友制度,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群团组织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桥梁和纽带作用。
13.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教育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做工作。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建立领导干部定期交流研讨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在重大任务中和斗争一线培养选用干部,引导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履职。开展政治风险防范专项培训,严防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防止教学科研、校园民生等领域的问题演变为政治风险。
五、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14.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严格落实“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健全上级党组织列席督导下级单位民主生活会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叫停、责令重开、整改通报;落实专职组织员列席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发展会制度,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15.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开展忠诚教育,使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成为高校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肃查处“七个有之”等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分级列出请示报告事项清单。巩固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果,坚持对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曝光和专题剖析,每年至少开展1次警示教育。
16.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探索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干部政治表现问题清单,加强跟踪了解和分析研判,强化政治把关。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结合巡视巡察做好选人用人检查,对政治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已经在岗的坚决调整。坚持正确人才观,完善人才引进政治把关机制。
17.以优良党风引领校风师风学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融入到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之中。实施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计划,开展“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主题教育,指导高校研究制定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深化学风建设,开展科学道德、学术诚信专题教育和专项整治。
18.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健全和完善高校监督体系,加快推进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对高校纪委日常履职情况的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探索高校纪检干部交流任职机制。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和监督水平。突出政治监督,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情况、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市委有关要求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查处的重点对象,把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敬畏、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重点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师德师风、科研经费管理、招生转学、基建工程等领域违纪违法问题。
六、强化组织实施,齐抓共管高校党的政治建设
19.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情况。健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市委教育工委统筹协调,市纪委市监委监督执纪问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市委与中央主管部委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各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主体责任,明确党的政治建设主责部门。把抓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作为巡视巡察、监督检查重要内容,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突出其权重,并加强结果分析研判和综合运用,与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挂钩。督促指导高校开展政治生态综合评价,探索建立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等专项工作机动式巡视巡察制度,建立高校每年报告党的政治建设情况制度,对存在突出问题的专项约谈,对落实责任不到位、推进工作不力以及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各部门、各高校要细化工作措施,抓好落实。
20.加强工作保障。修订学校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和校规校纪,明确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1%的要求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党务干部与行政干部、业务干部之间的轮岗交流,提高优秀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党务能力。新提任的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要有学生工作经历,新提任的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党员院长(系主任)一般要有党务工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