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喆为贾庆林同志讲解颐和园
冯喆,女,生于1978年8月29日,汉族,新濠天地xhtd00897级文物保护和鉴定专业
2000.7 毕业于新濠天地xhtd008中国传统文化学部
2000.8-2003.3 颐和园文昌院导游
2003.3-2006.4 北京市园林局团委副书记、书记
2006.4-至今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团委书记
2000年8月,我从海淀走读大学传统文化学院的文物鉴赏与保护专业毕业,就业在颐和园文昌院文物博物馆,而后到了市园林局,2006年4月又到了新组建的市园林绿化局。至今已经9年的光景,一路走来,总感觉有些体会,希望与人分享。
文物专业,特别是文物鉴定在现在的社会上已经成为炙手可热,可在97年我们报考志愿时,这几乎是无人问津的专业。3年的专业课程学下来,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学到的仅仅是皮毛。很幸运当时我们在学习文物时都是由文物界的专家来授课,至今仍然记得华义武老师拿着战国的玛瑙坠让我们认识古玉器。现在想想,或许真正收益的不仅仅在学习的知识上,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我感觉3年的学习只是有了一个并不保险的盛饭的碗,饭在哪里,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社会上寻找。
2年半的课堂学习,半年的社会实践,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感觉恍然昨日。面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年少的学生都会有几许兴奋,也有一些害怕。当时,我记得自己在大二联系实习单位时的一个想法,并受益至今,我曾想“与其毕业时被迫走到社会中去,不如在实习之前就到社会上去试一试,即使撞的头破血流,我还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和时间。”就抱着这样的心理,我走进了第一个实习的单位颐和园,这也是我后来毕业工作的地方。
颐和园是我从小就喜欢的地方,对于她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自从上了大学,我总希望自己能够走进这家古老的皇家园林。
最开始我只是到颐和园实习,先是和负责殿堂服务的队长联系,恰好一批园林技校的实习生回学校了,我们几个同学就顺利的踏上了第一次实习之旅。实习内容很简单,就是在德和园殿堂里站岗,看着展柜,提醒游客不要触摸、不要照相,45分钟或30分钟一岗,两班轮流。殿堂内主要展出的是慈禧太后当年的御用品,可以简单的向游客介绍一下它们的质地和用处,有时候还讲些有趣的小故事,游客爱听,我也爱说。平常我就爱看些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到了颐和园接触的清朝正史、野史也多了,古老园林的传说更是不胜枚举,每到我站岗的时候,总是喜欢将这些讲给有兴趣的游客,有时一些游客还主动的询问,我讲的就更有劲了。一些老师傅不理解,悄悄的提醒我不用这么卖力气。其实这种初级的讲解对于我,是对颐和园的重新了解,也是对自身的一次很好的训练,或许以后能在全园的讲解大赛上脱颖而出就得益于这样的积累。
每一岗的时间我大都在和游客的交流中度过,有时游客少了,就用抹布擦展柜的玻璃,我喜欢光洁如镜、一尘不染的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品。那年到了十一黄金周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游人如织。黄金周要求员工提前上岗,七点多我们就要到岗,带旗头、穿旗袍是德和园的一大特色服务,好在我是短头发不用上妆,节省的时间就主动打扫一下卫生,早上还好,头天的晚班员工会打扫一遍的,所以工作量不大。只要德和园一开门,游客就会蜂拥而至,把本来就不大的展室挤得满满当当。一个旅游团刚刚过去,马上就有下一个跟着进来。我最害怕的就是他们会不会把展柜的玻璃挤破,一遍一遍的提醒、一遍一遍的从头挤到尾的检查,一岗站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一身大汗和一手垃圾,什么黄瓜头、西红柿、面包袋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扔的。开始觉得委屈,谁在家捡这个呀,后来也就习惯了。
第二年的实习我又去了勤政殿,这次更简单,早上拿着拖把和抹布,开锁进殿打扫卫生。两米长的檀木条案就用拖把擦,看着我都心疼,每次我都专门准备一块半干的抹布,带我的师傅老笑话我要喜欢那天扛家去。最见功夫的是擦地,讲就是一道挨着一道的擦,不能重也不能空,练到最后整个大殿我一人几分钟就能拖完。现在我们家的地都我擦。打扫好了就在东西暖阁里站岗,一般也是一个小时左右。在大殿外面是看不到里面有人的,一些好奇的游客想翻栏杆的时候我们要出来制止,往往吓人一跳。
最难走的就是第一步,从学校向社会的第一步迈出去了,眼睛就亮了,心里也塌实多了。幸运的是,我的第一步迈开了,在单位通过与队长和职工的接触,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工作上的规则和方法。在工作单位大家都不太计较实习生,干得好不好全凭自己,老职工大多希望年轻的能敬着他,虚心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们都能帮忙,尤其是一些专业上的老师傅,恨不得把知道的全告诉你。庆幸我摊上了几位好师傅,为我以后在颐和园3年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大三时要找毕业实习单位时,负责分配的老师专门找到我,告诉我颐和园当年没有要人的意向,建议找其他单位实习。可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就看上了颐和园,即使不要人我也要到那儿实习。现在想一想当初确实走了一步险棋,如果颐和园真的不要人,我很有可能就没有工作了。我是2000年春节过后就开始实习的,比其他同学早,先后在德和园大戏楼、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等地方站殿,还在新建宫门收过票,反正人家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颐和园这么多景点我没待过的少。实习期结束时,殿堂队的队长找到我,想让我再待两个星期,我当时也没什么事情就答应了,没想到这件事竟成为增进我们之间联系的一个附笔。后来队长告诉我当时之所以让我留下是因为人手不够,临时工都走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帮他解决了问题,所以队长一直对我特别好,离开颐和园时我还到他家和阿姨一起包饺子吃。
两个星期快到了的时候,颐和园管理处负责人事的主任给我打电话,告诉我颐和园要招收文博方面的大学生,而且要的人数还不少。当时我兴奋极了,马上给学校打电话,过了两三天我们12个人就开始面试了,最后定下我们6个人。说实话当时能不能选上我一点把握都没有,后来工作了很长时间才知道,当时的队长和几位老师傅都觉得我挺好,实习鉴定给我的成绩最好。
毕业分配我们6个人到了新建的文昌院文物博物馆当导游,馆长就是殿堂队的副队长。我们成立了一个导游组,也是后来才知道颐和园好多人想到文昌院,也有人想当这个导游组长的,因为要接待外事任务,要求挺高。当时馆长坚持不从外面调人到导游组,让我当了这个组长,说实话当时活儿多,大家又都是同学工作不太好干。
记得文昌院刚刚开馆时,因为是国庆献礼工程,各省市的领导来的多,市里领导来的勤,还经常有中央领导来。一次是全国市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所有的市长参观文昌院,我们要出5、6个导游。因为是一大早,我们要打扫三个会议室,两个专门接待的厕所,打扫完了才换衣服、化妆。本来通知的是七点多开大门,结果市长们提前了,领导都到了知春亭,大门还没开,好容易开了大门,我们的接待人员还没就位,馆长跑着到导游班找人,我们还没画好妆,我一边化口红一遍往外走。面对公园领导责备,我差点哭出来,眼泪忍了又忍,他们来早了管我什么事呀。明知道我委屈,但领导也要下台阶呀,这就是接待,没有任何借口,错永远是接待方的。
对于专业讲解,课堂上我们没有学过,颐和园曾经培训过一些礼仪和讲解的常识。文昌院的讲解词是我们几个人一起写的,当时因为查资料比较多,讲解词里大多是专业词汇,念出来绕口就一遍一遍的改,开始是改词汇、后来改表述方式,基本成形了就背,三十分钟的讲解词雏形用了我们不到两星期。之后的讲解时熟悉和改进的过程,慢慢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讲解风格。三年里,我的讲解词今天添个故事、明天添个专业介绍,到我离开都没有一个完整版,往往在讲解过程中根据游客的反应临时加东西,根据时间长短我能在6分钟内讲完整个博物馆,也能几个小时和游客转完六个展厅。在文昌院的三年,我经常接待任务,早来晚走司空见惯,等任务时就对着大影壁背导游词、背颐和园诗词。以至于每晚值班员都要和我确认,我走了才放看院子的狗。
每年一次的颐和园讲解比赛我参加了两回。第一次是01年,颐和园导游班和各队导游是分开比赛的。殿堂队和苏州街一般是园林专业的学生,每年的冠军都是他们的。那一年文昌院第一次参加比赛,没有专门的服装,我们就穿颐和园统一的蓝西装。大冬天我们五个女孩一水的衬衫、马甲、一步裙,透着那股子精神劲。我们都是大学毕业的,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气质都很好,心里也想着能在颐和园好好的亮一次像。我们只讲文昌院,分别讲不同的展厅。我还记得当时讲的是书房,讲里面的《古今图书集成》。那一年我是各队导游讲解第一名,馆长高兴的请我们吃饭。第二年的比赛是全园一起的,最后我和导游班的分数一样,评委和园领导在文昌院的会议室里商量半天,我成了第二名,当时我不服,我不是专业的导游员,和他们专业的一起比赛本身就吃亏,一样的分数凭什么呀?馆长了解我,把我拉到小会议室里,告诉我:“姑娘,没关系,不要和他们争这些。”不争,当时我明白不能争,否则我失去的远不是一个第一。眼泪我是偷偷擦干的,比赛我能输,但气势和胸怀我不能输。直到现在,和当时的园领导在一起时我依然是他口中的颐和园讲解第一,因为当时大家认为我不会忍那一口气的,那一次大家重新认识了我。
后来我到殿堂班当副班长,管的都是老职工,孩子都和我差不多,管理上讲究方式方法,就连吃饭说话都要注意。正是这样一段经历,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2003年3月我在全局团代会上选举成为团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