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部97级金融与证券专业 冷帅
回忆大学时光,自然就先想到了高考,老实说,我中学时代的成绩委实不敢恭维(其实,就算不老实说,高中成绩的优劣,海大学子们又谁不知道谁呢),成绩虽然不佳,但继续求学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至少不想揣着高中学历去求职,关于这一点,海大学子的心态也都大抵相同。所以,大家以相似的学习背景怀着相近的目标来到了海大,还有一点,我想大概也是海大学子的共通之处:填报志愿的时候,海大多半是列在最后的“保底”志愿。即使到了入学之时,也难见北大、清华校门外那种雀跃之情,被人问及考入哪所学校,学生们也往往扭捏难答或闪烁其辞。有时想,海大的学子为什么就那么自卑呢?
原因不外有三。其一,学校太年轻,名气不大,这其实问题不大,哪有一所学校不是从小到大,从无名到有名的呢;其二,学校的名字起的不那么响亮,这可真的没法说,“走读大学”的名字怎么听都像是一所成人高校,难怪大家不好意思启齿。还好,现在有了气派的新名字可不知为什么现在总觉得“海大”两个字更让我这个老生心潮澎湃,备觉亲切。第三个原因大概就是在这个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里,海大是一所多少显得有些另类的民办学校。就这一点而言,早些年连校方说起来都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其实,即便是今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仍然有着庶嫡之别。
一
大约是公元前521年,那是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一个年轻人在鲁国都城的杏坛登坛讲学,台下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讲解所倾倒,由此普天之下不同国别,不同阶层的人纷纷赶来向他求教,这个人就是中国第一大教育家孔丘,他在杏坛的这次讲学开中国私学之先河。此后134年,公元前387年,几万里远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创立柏拉图学园。东西方最负盛名的两大教育家不约而同的以不同于官学的社会力量开创了自己所属国度的教育事业,可以说在历史上正是官、私并举的教育方式点亮了人类开启民智的明灯。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官学、私学彼此辉映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中国来说,孔子之后,私学蜂起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由此齐国设稷下学宫整合了各家资源,规范了私学教育。魏晋时代的精庐、精舍及至宋明时期的各大书院与官方太学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的名字流芳百世,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所以,民办教育并非尚待考验的新事物,而是古已有之且历史辉煌的。
公办教育的优势毋庸赘言,庞大的资金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公众的信任都是公办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民办教育不仅是公办教育的补充,同时也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譬如说民办学校由于立足于社会力量所以更强调一种服务的思想,再譬如与公办学校学术至上的理念不同,民办学校更“实用化”一些,在教学上更加面向学生的实际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性更强,专业的设置也往往更“市场化”,这样的例子,我们在海大看到的就不胜枚举,人力资源这样的专业大概在全国海大也算是开设较早的了。有些专业很多人都是在海大第一次听说的,“改革探索”,信也!其实在国外,知名大学有很多都并非公办,如哈佛、斯坦福都是民办教育之翘楚。
看到一则新闻,中国的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已有上百所,在历来最赶潮流的上海,第一所民办大学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早在1984年海大就已经在北京成府小院的学堂里招生开课了。如此得风气之先,是我海大学子之一骄傲也!
二
有时候和别人闲聊,说起上班好还是上学好,总听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什么比上学更好的了,如果不考试的话。身为海大学子,这样的感触就尤为强烈。
一方面,海大考试制度之严,在我所了解到的学校中无出其右,我记得当年每个人都要做一张印有照片的考试卡,每逢期中、期末考试我们班就被拆分,随机安排在三个教室里,大家要到考试前5分钟才知道自己在哪间教室,再找自己的考试卡以确定位子,人人相距甚远,老师个个紧盯,考场纪律之严,实不亚于高考。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海大学生三年的考试成绩应该是干净没有水分的(个别技术超凡的作弊高手除外,但这样的人只在传说中,好想结识)。考试制度无可非议,只是碰上个别老师考前不划重点,要大家全书通背,就实在让人有罢考的冲动了,一笑。
至于另一方面么,除去考试,呵呵,海大呈现给我们的当真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校园文化乐园。
上中学的时候憧憬大学生活,最向往的便是文艺作品中常常提及的社团文化,来到了海大才发现那些作品中描绘的才哪儿到哪儿啊,海大学生将这种社团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上学的时候,学校规模还不算太大,但大大小小的社团也有100多个,现在怕是要翻几番了。每个学期林林总总的社团活动把课余时间占的满满的,但最让我刚入学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海大居然对参加社团活动有着硬性的要求——第二课堂学分制,你不爱参加活动的也得挣学分啊。把课余活动放到如此高的位置,大概也算是开素质教育之一风气了,有时对其他学校的同学说起来,他们都不信,嗬,这可真是神来之笔,此又为我海大学子之一骄傲也!
作为一个老社团人去年回学校参加社团风采大赛,看到现在的社团个个办得风生水起,规章明晰、人才鼎盛,活动也搞得颇上档次,对比当年,我们那会儿真是“土八路”了。普遍的高水平,若是再重点扶持几个出类拔萃在各高校都叫得响的品牌社团,那海大就真可执北京高校校园文化之牛耳了。对于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无限创造力的海大人来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三
我上学的时候,适值扩建新楼,上一届的同学老气横秋又不无羡慕地说:“瞧,你们这一届算赶上了”。等到我们这届毕业时面对不断翻新的硬件设施又都感慨地对下一届同学说:“这不等于学费升值了么,好时候算让你们赶上了”。回学校时看到稚气未脱的在校生发牢骚:“他们下一届条件才好呢!”这一届一届的不知足,到哪儿算一站呢,谁叫学校年年有变化呢!
大楼越盖越多,条件越来越好,这让老毕业生眼红心热的同时也看到了海大腾飞的希望。20年的时间,海大已经从小到大颇具规模了,如果说当年成府小院挂着的那幅大学招牌多少显得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话,现在的海大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堂堂大学府了。海大注定要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这不仅是所有海大人的热切期望,更是海大发展的趋势。
在学校经济管理学部的一个不起眼的教室旁蓦然发现一块铜牌:新濠天地xhtd008经济研究所。这也许在告诉同学们我们的海大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向一流大学迈进的起点。当海大预备潜心科研,要拿成果说话的时候,她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实用人才培养的学校了。海大不会炫耀她越来越多的大楼和越来越庞大的学生规模,看得到海大正在软实力上下功夫。海大的办学思想也许正在形成新的跨越,也许一个具有鲜明海大特色的大学精神正在锻造之中。
可以想见,新起点下的海大学子将更具备名校气韵,将更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自由的学术思想、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无限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