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的京城在经历了“六、四”动乱后,海大迎来了9月的新学年,城北新校区的一期工程预计在10月份完工,海大传统文化学院的前身气功学院将搬进第一个由海大自己投资建设的校舍,地址在海淀区永丰乡皇后店村,距离中关村15公里。
由于工程要10月初完工,9月份开学后当时学院所有的3个年级、150个学生只能先借用双榆树二中上课,到10月中再搬入新校区。经校领导研究,让我主要负责这次迁移工作,并要求迁移工作尽可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进行。
国庆节后我开始考虑复杂的搬迁计划,其中包括:房间的分配、学生搬家日期、办公室搬家时间、仅有的8位本校专职教师搬家时的分工,去新校区的班车路线等等。当时学校经费比较紧张,只有一辆20座的旅行面包车是去新校区唯一的的交通工具。那时社会上还没有搬家公司,这一辆车既要当班车接人,又要搬家运输用,仅有一条公交线301路,离校区最近的汽车站也要走20多分钟的路程。考虑到诸多不利因素,把搬家的日期定在周末,我计划着先搬运学生的行李,让学生自己坐公共汽车到校整理宿舍,再搬运各办公室的家具和物品,以保证星期一学生按时上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基本能正常办公。
周末搬家时,我们又幸运的从人民大学又借到一辆汽车,有了两辆车就宽松多了,这样一天需要往返跑5、6趟,完成原定计划基本上没问题。那时城北校区还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联系十分不方便,车要多装东西少坐人,只好是两地各留几个人装卸,我则跟着车两头跑着指挥调度。每一趟车子上的东西装满后开动了,我就要开始考虑到达后如何安排下一趟再拉些什么东西。忙得天悬地转顾不上喝水吃饭,累得就想随地躺下,再也不用起来。周末搬家计划总算在傍晚大致上完成了,运去的办公用品也按办公室分别放进不同的房间,稍加整理归位就可以办公了。星期一在新校区按时上课了,这一周班车除去接第一次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外,又往返多次运输工作急需的物资。因为没有电话,一直也无法与校领导联系。我感到要支撑起新校区这一摊工作,真不是件容易事,我的脑子里每天全是安排班车、整理办公室、稳定教学。忙碌中要是想到还有没办的事,回家后还要打的电话,就赶紧记在纸上摆在桌面,提醒自己别忘了,心里只希望一切都快点儿稳定下来,因为10月底又必须安排期中考试了。
星期四的下午傅校长来到新校区,我正在整理办公室,就一边整理一边汇报工作,听到教学没有受到影响,学生按时上课,一切工作井然有绪。校长不停的说“谢谢!谢谢!”这时候无意中我看了一眼墙上刚挂好的校历,忽然想到今天正是我的生日啊。多日的紧张劳累使我禁不住有些委屈,就对他说“真要累死了,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哪!” 校长楞了一下又说:“辛苦了!辛苦了!不容易啊!”然后就去了其它办公室。
晚上,下班了,回到家里只想早些躺下休息,哪还有什么精神过生日啊。8点多了,忽听有人敲我家的门,这时候有谁来呢?打开门,是傅校长,手里还拿着一盒莫斯科餐厅的生日蛋糕,我一下都傻了。我请他进屋坐下,自己也不知说些什么好,就不住的谢谢。他在我家只坐了几分钟,和我家人说了些祝福的话就走了。而我看着生日蛋糕,久久不能平静。89年的北京,没有现在的霓虹闪烁热闹的夜市和通宵营业的超级市场,更没有各种各样的西饼屋、糕点铺,所有商店几乎在下午6:00就关门大吉了,这么好的生日蛋糕只有在位于动物园的莫斯科餐厅才能买到,那在当时可是北京最好的,校长一定是下班后又到动物园那边去为我买的。他身为是一校之长,要操劳学校的大事有多少,下午我不过任性地说了一句,他却记住了,我既感动又后悔,人生百味搀杂在一起,度过了自己的生日,那一年我36岁,是本命年。
初到城北的那些年,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天都要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工作人员少,每个人的工作异常繁忙。除去安排教学工作外,学生住校的生活要妥善管理。经常停水、停电食堂做饭都困难;我们带领学生到旁边村里端水给食堂做饭。没有开水喝,就自己到村里提水回来烧。没水厕所不能用,要走10分钟到村里小学校去“方便”。晚上没电要准备蜡烛、手电,还要嘱咐学生放火。没有医务室,学生经常有生病碰伤的,就买来各种常用药品应急。没有围墙校园的安全没保障,总是提心吊胆地怕丢东西。班车常出故障停运,我学会了到公路上截车,求司机帮助接送教师。恶劣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日常教学的稳定,真是困难重重、举步畏艰。总之无法预料的未来时时刻刻困扰着大家,那时如果有一周没发生什么事,简直就要谢天谢地了。
回忆起那段日子,我经常有急躁、烦恼、抱怨的情绪,感到困惑、悲观、迷茫、失落甚至动摇。而维系大家能一直坚守岗位的最大精神支柱就是期盼着每周傅校长的到来,他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安慰大家、鼓舞大家的士气,他对前途总是充满信心。在校长信任和支持、关心和爱护中,我渐渐懂得了要坚强、自信,逐渐学会了克服困难,作出了许多没有想到事情,理解了什么是艰苦创业。
15年过去了,校长带领我们坚持下来了,度过了那些艰难岁月,城北校区发展壮大了,城北校区人气旺了。伴随着北京市的飞速发展,与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开放区同步,城北校区悄然崛起,有了学校目前最大的分校区;最好的实验楼、教学楼,能容纳3000学生的宿舍楼,食堂、浴室、超市、运动场齐备,班车也增加到5辆。每天我来到学校,总喜欢在清晨的校园溜溜、看看,蓝天下整齐洁净的甬路把校园分为几部分,西北面掩映在绿树成荫中灰白色的老教学楼和老食堂,周围建校初期种的树已经成材。东北面到东南面是5座宿舍楼、食堂和浴室,南面至西南面是两座红顶白墙的新教学楼和实验楼,青青的草地和一排排新栽的树苗环抱其间。校园东面有新修的体育运动场,有宽阔的足球场、篮球场和环行跑道,犹如一片想象、超越和发展的空间,任你驰骋。在我眼前仿佛感到时空在旋转,新与旧、历史与未来,它们相互辉映与依托,描述着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与生机勃勃的美好未来。
往昔已成为辉煌的历史,我为能亲身经历这一巨变而感到自豪,在那些艰辛的日子里所经受的锻炼与考验令我终生难忘、受益匪浅、无怨无悔。
在学校20岁生日之际,追忆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如品茗一杯醇浓的咖啡,我更难忘89年的那个生日蛋糕和那以后的日日月月。